365体育投注_360足球直播-中国体彩网|唯一官网

京剧是如何走进上海的?

2020年05月29日 08:10    来源:解放日报   

  清乾隆年间,徽班进京。同治五年(1866年),上海英籍华人罗逸卿营建仿京戏园——满庭芳,翌年派人赴津邀京角来沪演出。同治六年,刘维忠建丹桂茶园,聘请北京三庆、四喜等班的一批名角来沪,“沪人初见,趋之若狂”,演出大获成功。之后,续有京角南来,如杨月楼、孙菊仙、谭鑫培等。

  光绪二年(1876年),《申报》上出现“京剧”称呼,“京剧”遂作为剧种名称流布,“长江数千里,上至武汉,内及苏杭,远去闽粤,甚至湖南之常德郡,亦有京班足迹,佥以上海为根本”(哀梨老人《同光梨园纪略》序)。许多名角从此在上海定居演出。

  京剧来沪时,上海已是四海通商、八方交流的365体育投注:南方经济、文化中心,对外通商口岸。由于京剧倍受广大观众欢迎,徽班、梆子、昆班等剧种的艺人为在演出市场中争一席之地,经常与京剧同台演出。嗣后,甚至有一批徽、昆、梆子著名艺人改唱京剧,形成了京、徽、梆合流,不仅使上海京剧充实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演员,而且还丰富了京剧剧目,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,从而为南派(即海派)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。

  与此同时,为适应市场要求,京戏班实行戏班、戏园一体和股东制,即前后台统一负责管理。这既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竞争,也进一步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。另一方面,随着戏园观剧条件的改善、戏园装饰的典雅,采用当时先进的煤气纱罩灯作为演出照明,使观众有“地火通明如白昼”的惊喜,从而大大拓展了京剧的中、上层观众面,并得到传媒的赞许,京剧成为上海独尊的剧种。广阔市场,促使京津名角纷纷南下。光绪末年,以演京剧为主的茶园已近20家,其中不少是京剧名角经营的。

  上海作为一座开放的大城市,吸引了众多西洋文艺来沪演出。话剧、歌舞、马戏等西洋文艺把灯光、布景融入舞台后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,对上海京剧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光绪三十四年,夏氏兄弟、潘月樵等在爱国商界支持下,在南市小东门首建新舞台,三年后迁址。新舞台建有可以装置灯箱、布景的设施和转台,并先后延请日本的布景专家和申城美术家张聿光担任布景绘画师,使剧界和观众大开眼界。嗣后,文明大舞台等新式剧场次第建造,上海的舞台建筑发生了历史性转折。与剧目革新相适应,在人物造型方面,对化妆、服装、头饰等也进行革新和改良。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冯子和、周信芳、盖叫天、林树森、欧阳予倩等崭露头角。影响所及,一批南来上海的北方名角也起而投入京剧革新。梅兰芳在1913年、1914年两次来上海演出,回北京后,先后编写了《孽海波澜》《一缕麻》《黛玉葬花》等一批新戏。

 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上海京剧表演流派纷呈。周信芳创始的麒派和盖叫天创始的盖派,形成了海派京剧的两大支柱。郑法祥、张翼鹏的悟空戏,冯子和、贾璧云、毛韵珂、赵君玉、黄玉麟等名旦,冯志奎、刘奎官等名净,周五宝、刘斌昆等名丑,构成了京剧海派艺术的缤纷色彩。

  (摘自《上海文化艺术志》)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>>>>>

(责任编辑: 郭博文 )

京剧是如何走进上海的?

2020-05-29 08:10 来源:解放日报
查看余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