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体育投注_360足球直播-中国体彩网|唯一官网

文化赋能 绘就乡村“诗意画卷”

2022年09月27日 09:36    来源:安徽日报    刘良慧 李明杰

 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。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一些乡村深挖自身文化资源,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,推动文化与农业、旅游业融合发展,涵养乡风文明,绘就农村景美人更美的美丽乡村生动画卷。

  “我家从我爷爷那一辈起就开始扎花灯了”——深挖文脉,唤醒乡村记忆

  金秋时节,记者一行走进潜山市官庄镇官庄村,一眼望去稻浪滚滚,一片丰收景象。

  这里有座名为德馨庄的古建筑,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,占地8400平方米。早年间,这里曾居住着余氏先祖余文章一家五代130余口人。因一家人和睦孝顺、安居乐业,乾隆皇帝两度赐匾“五世同堂”“七叶衍祥”,以褒扬其和睦友爱,希望他们兴旺发达。

  10年前,老宅里还住着70多户人家,“由于住的人多,里面私搭乱建,甚至厕所连着店。”回忆起当年德馨庄的脏乱差,官庄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余晓八记忆犹新。

  2012年,官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德馨庄成为环境整治的重点。通过易地安置、拆除私搭乱建的房屋,德馨庄慢慢恢复往日的容颜。之后,余氏宗祠、凤溪桥、官庄老街等古建筑也逐步修复,以“崭新”的面貌示人,向村民和游客讲述着代代相传的“孝义”故事。

  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,官庄村还大力深挖红色资源,建成了余大化故居等红色纪念馆,“通过打造革命传统、爱国主义、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,唱响红色故事、传承红色基因。”余晓八说。

  文化挖掘是为未来发展奠基。乡村振兴,必须深入发掘地方优秀文化,并加以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。

  在岳西县主簿镇大歇村,村里从清朝起就有玩花灯的传统。“我家从我爷爷那一辈起就开始扎花灯了!记得小时候过年家里挂起花灯特别好看。” 75岁的岳西彩灯传承人张道明说。然而这几年,这项传统手艺却面临失传。

  原来,扎一个花灯可不容易,像张道明这样的老师傅,最快也需要3天才能扎起1个花灯。“村里会扎花灯的只有4个人了,我很怕这门技术会被我带到土里去。”张道明说,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花灯技艺传承好。

  大歇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汪品峰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为此,大歇村“两委”深入村组收集文物,打造了一座民间艺术馆。走进这座艺术馆,各种花灯琳琅满目、各具特色。灯面上不仅绘有精致的图案,还写有“植树种草,美化环境”“改革开放,乡村振兴”等宣传提示语,可谓寓教于“灯”。

  “如今的大歇村已经打造出‘五个一’工程:一首村歌、一支村舞、一部村史、一幅村画、一部村戏,努力留住乡村记忆。”汪品峰说,下一步,大歇村还要打造夜经济,让游客来村里看花灯、猜灯谜,用花灯点亮大歇村。同时,通过把花灯市场化,培养更多的传承人,让花灯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  “现在来官庄的游客,很多都是奔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来的”

  ——文旅融合,盘活发展资源

  如何把乡村文化资源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村民致富的“资本”?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,许多地方坚持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。

  说起盘活村里的文化资源,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洪清刚颇为自豪:“几年前我们村还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,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‘网红村’。”

  秘诀在哪?洪清刚娓娓道来。这几年,西村确立了“用艺术唤醒乡村、文化振兴乡村”的发展思路,通过引入创意团队,打造3D墙绘,勾起童年回忆;流转村中闲置老房,改造成特色建筑;发扬农耕文化,用雕塑、摆件、展馆艺术化再现农耕文明的前世今生,打响了西村的“艺术村”品牌。

  融入西村发展战略的还有西村的文化瑰宝——皖南花鼓戏。1952年,西村组建了全省第一个村级皖南花鼓戏剧团,传承至今。如今,皖南花鼓戏成了西村的文化品牌,深受游客欢迎。

  为了打好“花鼓戏”这张文化牌,西村专门修建了皖南花鼓戏剧院。高高的戏台上,365体育投注:传统建筑的飞檐翘角和皖南民居的马头墙元素相互融合,宽敞的院子可以同时容纳上千名观众,每到重大演出时,经常“爆满”。

  特色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,成了邀请四方来客的“金名片”。78岁的西村皖南花鼓戏剧团团长汪德润因此变得忙碌起来。“现在西村游客多了,节假日和周末我们都会演出,给游客的西村印象留下皖南花鼓戏的影子。”汪德润说,近两年,剧团累计演出20多场次,观众达8万人次,《六尺巷》《喜看西村新变化》等曲目广受欢迎。

  把乡村特色文化转化成乡村旅游资源,走文旅融合之路,官庄村亦是得天独厚、得心应手。官庄镇政府驻地建在官庄村境内,2015年官庄新区落成。依托地域上的村镇一体,官庄村借助更大范围内的文旅资源,打造出潜山市北大门的乡村旅游样板。

  “现在来官庄的游客,很多都是奔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来的。”余晓八告诉记者,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德馨庄孕育着官庄浓厚的孝义文化,余大化故居激扬着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。

  近年来,官庄村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,一方面重点打造“德馨庄”品牌,成立安徽省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,出品的官庄农特产品和伴手礼等,都印有“德馨庄”3个字。村里新建的一个旅游项目,也起名“德馨庄”生态园。同时,每年还举办“孝义之星”评选和桃花节等活动,让文旅融合更加紧密。

  如今,来官庄赏美景、看人文、尝美食,成了周边游客的新选择。去年,官庄村接待游客6.5万人次,创造产值110万元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修复村里的古建筑,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,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让更多人知道官庄这个地方。”余晓八满怀信心地说。

  “大伙不仅腰包厚了,精神头也更足了”

  ——以文化人,涵养文明乡风

  “大歇汉子歇不歇,大歇汉子不停歇……”大歇村村歌《追梦大歇岭》火了。在村内随便走走,就可听到村民们的哼唱。

  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,富起来的村民对精神文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求,村歌的诞生正合时宜,正当其时。”汪品峰说。

  大歇村地处深山,自然条件好,还有“三线”旧址。早在2019年,岳西县文联经过考察后,便将大歇村一处旧民居改造成大歇作家村。经常有作家来此,为群众写对联、开展文化活动,和村民亲切互动,十分热闹。

  文化滋养乡村文明。近年来,大歇村通过兴建党建文化公园、家谱文化长廊、廉政文化长廊、河畔书社等场所成风化人、敦化民风;通过组织开展各类“示范岗”“大歇好人”“五好文明户”“产业发展能手”等典型的评比表彰,营造比学赶帮、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。

  为弘扬慈孝文化,汪品峰还在村里组织成立了“大歇村希望教育协会”和“大歇村夕阳红老年协会”,每年在村集体经济中拿出一定的资金,奖励村内优秀和贫困学子,慰问60岁以上的老人。前不久,75岁的张道明领到了1000元的敬老补助,“再过5年,我就可以拿到1500元的补助,真正应了那句‘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’。”张道明笑呵呵地说。

 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,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还要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。在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,村“两委”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,从身边好事做起,实施各类志愿服务项目,进一步涵养毛畈村文明乡风。

  “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培养了村民的奉献精神,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融洽,民风也大为改善。”毛畈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姚有志说,目前,村里已建立4支志愿服务队伍,有23名志愿者。

 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,毛畈村还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先后建成乡村大舞台、农民文化乐园等。村民自己还成立了群芳艺术团,连续多年举办毛畈村“农民春晚”。丰富的文化生活,使村风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,去年,毛畈村获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荣誉称号。“大伙不仅腰包厚了,精神头也更足了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!”说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,村民葛素萍有种心花怒放的感觉。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>>>>>

(责任编辑: 成琪 )

文化赋能 绘就乡村“诗意画卷”

2022-09-27 09:36 来源:安徽日报
查看余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