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5体育投注_360足球直播-中国体彩网|唯一官网

“指尖技艺”创造“指尖经济”

2024-01-08 15:03 来源:陕西日报
查看余下全文
(责任编辑:成琪)

“指尖技艺”创造“指尖经济”

2024年01月08日 15:03    来源:陕西日报   

  1月4日中午,城固县董家营镇湖广营村村民程玲玲家的小院染上一片金色。

  吃罢午饭,程玲玲坐在院子里,左手拿布,右手持针,绣花针来回穿梭,五彩绣线上下翻飞。没多久,寓意幸福平安的石榴图案就在白色底布上轮廓初现。

  “村中许多姐妹把绣花当事业,干农活休息时绣两针,吃完饭后绣两针,陪孩子做作业时再绣两针,绣品还有人收购。”说话间,程玲玲手中的活计没有停,不时埋头飞针走线。

  程玲玲所说的绣花,便是城固架花。城固架花是365体育投注:民间刺绣的一种,被誉为“立体的水墨画,民俗的活教材”。在城固,一代代“守艺人”坚守传承,不断创新,让架花这一凝结着群众劳作生活点滴的传统技艺不断提档升级,迎来新发展,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,“指尖技艺”正转变为“指尖经济”。

  ● 传统技艺“被看见”

  提起架花,人们也许会纳闷,既然是刺绣的一种,为何名字中没有“绣”字,这到底是哪一种刺绣?

  “不同于其他刺绣技艺,架花重‘架’。”城固县文化馆非遗部部长张清华说,传统架花以白土布作底,用针将棉线挑绣在底布经纬交织的网格上,图案造型有团花、折枝花、盆花、花蝶、果卉等,传递着民俗风情,反映了陕南地区的农耕文化。

  “经专家考证,架花历史十分悠久。”张清华告诉记者,一是绣品造型图案中的草纹和云纹,留有象形文字的痕迹;二是其针法同编织绣很接近,而编织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。明清时期,城固妇女几乎人人都会挑花刺绣。20世纪50年代,架花仍是女子的陪嫁品。

  奔流向前的时间长河里,架花曾黯然失色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,其传承陷入困境,特色针法几近失传。

  当时,翟培德是城固县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干部。在一次民间普查中,他同架花“一见钟情”,发现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,萌生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的想法。“要了解架花,首先得弄清它的渊源,熟悉它在漫长岁月里经历的种种。”

  得到城固县文化馆全力支持后,翟培德开始收藏老绣品。他骑着老式加重自行车,肩背旧挎包,饿了,啃几口老伴儿烙的饼,渴了,就到溪边捧点水喝……在田间、进农家,翟培德遍访架花老艺人,将老绣品悉心收集起来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翟培德先后收集了300多件老绣品,整理并掌握了架花几近失传的多种针法,对图案造型的内涵进行阐释,并把研究成果整理成册。

  一位架花老艺人去世的消息使翟培德有了更深思考:随着时代变迁,老艺人越来越少,且大多不再从艺,把架花技艺传下去,要培养新人。

  就在翟培德找门路的时候,一个好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。

  当时,汉中市一家旅游公司要到福建省厦门市参加艺术展览,将架花选为展品,需要一定数量的绣品。在翟培德的推动下,城固县文化馆出资举办培训班,在全县范围内招收有绣花基础的学员,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艺,为参展做准备。

  “小时候看着家里老人绣,我就跟着学,但一直没有精进技艺。”培训班学员苏焕美说,通过培训,她不仅弄清了架花图案造型的内涵,还学会了特色针法。培训结束后,她一直同翟培德保持联系,学习架花技艺。

  培训班取得了可喜成果。70件学员作品如期参展,被观展者争相购买,优秀作品还被城固县政府作为礼品赠予国际友人。

  此后多年,翟培德步履不停,埋头从事与架花相关的工作。

  2004年,城固县文化馆拿出翟培德收集的部分绣品,参加全省民间美术观摩展,获得传统类一等奖;2007年,城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正式开展,架花被列为重点保护内容;2009年,城固架花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……

  坚守和智慧,让传统技艺掸去了岁月灰尘,重现熠熠光彩。

  ● 绣出幸福新生活

  从小巧的手帕到全套床上用品,从日常的手提包到精美的布艺摆件,都绣着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,有的淡雅古朴似水墨画,有的色泽鲜亮似油画……城固架花非遗工坊里的绣品令人目不暇接。

  “要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,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喜欢。”工坊负责人丁茹表示。身为80后的她,为架花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
  “打小我就和奶奶学习架花技艺。一条绣花方巾、一个背包,有架花点缀,就好像有了生命力。”无意间在古玩市场看到的老绣品让丁茹眼前一亮,儿时埋藏于心中的情愫,像一粒种子迅速萌发,她毫不犹豫地开始收藏老绣品。

  2016年,因想了解部分架花图案的寓意,丁茹去请教翟培德。在翟培德的介绍下,丁茹同已是市级非遗项目城固架花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苏焕美结识。

  深入交流后,两人都觉得该为架花发展出一份力,决定携手投身架花事业。

  丁茹拿出经营园林公司挣的钱,把架花培训课开在城固的农家院落,由苏焕美对学员进行培训,免费提供绣线、底布等材料。

  “最初,我们只是打算让大家多学一门手艺,学会后大家可以卖绣品补贴家用。但很多人做的绣品却无人问津。”丁茹说。绣娘的难,丁茹看在眼里,她做出一个大胆决定——“没人买我就自己收!”

  2019年,丁茹成立了架花非遗工坊,把滞销绣品全部收购。为了打开销路,她参加各类研讨会、展销会,开发旅游产品,但依然有许多绣品卖不出去。工坊成立头一年,就亏了30多万元。

  “我要帮绣娘实现赚钱顾家的梦想。”丁茹没有气馁,仍带着姐妹们的希望寻找销路。

  在丁茹看来,政府的扶持真正帮助她扩大了销路。为了更好地推介非遗特色文化产品,借助苏陕协作的契机,城固县在江苏省南通市举办了“陕西非遗城固架花南通展”。丁茹带着绣娘们的作品参加了展览,受到专家和群众的广泛关注。

  从那以后,城固架花知名度进一步提升,不少客商主动联系丁茹,订单越来越多。

  为了让绣娘获得稳定收入,工坊同绣娘签订了长期订单合同,以高于市场价20%的价格收购绣品。

  “在家绣个手提包、小手帕,就能挣钱。”城固县沙河营镇张家嘴村村民王俊舒生完孩子后辞职在家,没有收入来源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接触到架花,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,就来到工坊学习。签约后,她月均收入2000多元。

  目前,有500多人同工坊签约,个个都能增加收入。

  城固县文化馆馆长汪蛟表示,商品化、市场化、产业化的运作,让架花这一非遗项目“活”起来,也让勤劳的绣娘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用一针一线绣出幸福新生活。

  ● 未来可期的非遗品牌

  2022年,城固架花非遗工坊绣品订单总额达70万余元;2023年,订单总额近140万元。良好的销售势头,让丁茹开心不已,更让她骄傲的是,工坊的绣品不仅在国内销售,还沿着“一带一路”走出国门,远销海外。

  “绣品主要销往新加坡和英国,卖得比较好的是手帕这类小物件,一个月能卖2000多件。绣品销往海外,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和眼界。”丁茹说。

  汉代使者张骞用凿通西域的伟大远行,加快了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交流,被誉为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。城固既是张骞的诞生地,也是其归葬之地。

  “开拓精神是张骞留给家乡人民的精神财富。”丁茹说,“几千年前,张骞徒步开拓外面的世界,如今,我们依托电商思维让非遗产品沿着‘一带一路’远销海外。”

  丁茹告诉记者,目前,工坊正努力开辟国际市场。搭乘“一带一路”的东风,物流越来越顺畅,市场不断拓展,海外订单越来越多,架花也被更多人熟知、认可。

  设计理念如何推陈出新,针法图案如何再梳理创新,绣品与现代生活如何更好融合,等等,这些都成为架花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
  “受地域限制,传统架花以黑、白、蓝为主色调,色彩不够丰富。在严格遵循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,我们大胆用色、创新架花图案,打造出具有架花元素的特色产品,赋予传统架花更为现代的表达方式。”丁茹说,未来,要设计推出更多文创产品,特别是要以架花为载体,讲好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,还要扩大生产规模,提供更多就业岗位,开展架花刺绣体验等特色活动。

  城固县对架花发展高度重视,正探索开展绣娘职业能力考核,对合格绣娘颁发资格证书,提升绣娘就业创业能力。同时,城固县加强宣传推介,积极组织架花技艺进校园、进景区等文化活动,推动更多绣品沿着“一带一路”走出去,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、焕发新活力。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>>>>>

(责任编辑:成琪)